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推动稻麦生产走向“四化”——江苏省睢宁县建设北斗技术装备百万亩示范区侧记

添加时间:2022-12-28 08:10:05 来源:科技日报

科技日报记者 过国忠 实习生 柳鑫

江苏省睢宁县是农业大县,也是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县。12月4日,记者随同扬州大学的科研团队来到睢宁县李集镇看到,这里由校地合作建设的睢宁县北斗技术装备稻麦两熟示范区,一期10万亩核心区已基本建成,田间连片小麦出苗整齐,长势喜人。

以现代农业装备新技术解稻麦生产之难

睢宁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振宏介绍,在高标准粮田规划建设上起步早起点高,农机应用率高。但多年来稻麦生产存在成本高、机具碎片化、作业精准度差,以及秸秆全量还田难,制约着稻麦高产高效,亟待通过农机农艺相融合措施,全面改变稻麦生产现状。

今年,睢宁县与扬州大学深化校地合作,依托张瑞宏教授团队技术装备力量,采取产学研用结合,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在国内率先启动建设百万亩北斗技术数字化、精准化、标准化、规模化稻麦两熟示范区,推动农业生产现代化转型升级。

“我们团队长期致力于数字化精准化机艺融合稻麦种植技术研究,在国内率先研发的北斗导航九道工序一次性作业耕播技术及成套装备,拥有15项发明专利。近三年,在江苏、安徽、河南、新疆等地,示范推广已超13万亩,效果显著。示范区平均降低稻麦种植成本20%,减少劳动人力30%左右,亩均产量提高10%-50%,亩均效益增长近400元,让农业真正变成赚钱产业,这些先进装备具有非常广阔的前景。”扬州大学张瑞宏教授说。

扬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单翔博士介绍,为加快新技术、新装备、新体系的推广应用,在徐州市人才计划、睢宁县农业重大项目资金的支持下,扬州大学通过政校企联合方式,专门建立技术推广与应用的运营实体—上海瑞宏数智装备科技有限公司,开展技术装备推广、建立新型农机手区域性培训中心、建设大数据的共享经济平台,让种植户和专业机手在线互动,并为广大农户提供系列专业技术咨询服务。

以稻麦耕种的“高质量”换来收获的“高产量”

“李集镇是百万亩示范区中的核心区,我们全力做强做优农艺融合平台载体支撑,制定出台《李集镇农机农艺融合建设工作指引》,组建镇农机农艺专家智库、镇农机农艺产业研究院、农机农艺大学生见习基地,并正在建设北斗导航数据中心、农机跨区域耕播作业共享平台、生产管理平台、技术服务平台、信息农业服务平台、全国种植大户数据库等。”睢宁县李集镇人大主席鲍中强说,目前,全镇吸纳各类农业专业人才100余名,其中硕博生10名,为加强数字化农机农艺融合,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李集镇在百万亩示范核心区建设上,更是注重转思路、建机制、探模式。该镇拥有耕地5.778万亩,以传统稻麦轮播为主。今年以来,该镇针对耕作模式简单粗放、科技创新不足、农业产业质量不高等痛点堵点,依托扬州大学农业服务专家团队和创新平台载体,按照“工业思想、工程办法”,聚焦无人化、数字化、标准化、精准化,规模应用双轴分层切削旋耕灭茬、双镇压卫星导航联控播种等“九合一”成套智能装备技术,变“农艺服从农机”为“农机服从农艺”,实现稻麦生产全程模式创新,着力提高了农业服务新质效。

梁集镇梨园村书记刘欢介绍,今年以来,梨园村创新运用北斗导航三维定位联控,打造“九合一”耕播模式,有效解决了过去秸秆还田耕不深混不匀、落种深浅不一、拖拉机反复耕种等现实难题,极大提高了种植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切实以耕种的“高质量”换来收获的“高产量”。

据介绍,梁集镇梨园村选取1000亩作为“试验田”,尽管水稻生产持续受高温、缺水等影响,但经现场测算,水稻亩均产量为700公斤以上,亩均节约成本230元,产量增长近20%。

“下一步,我们将围绕促进区域农业经济良性发展,进一步突出试点先行,努力打造出机艺融合新样板。其中,在睢宁县按照一二三产协同发展思路,将通过5年的努力,全县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以上,让农户年均多增收3-5亿元,并积极参与建设智能化数字化农业装备产业园、推动建立新型农机服务组织体系,走出一条中国式数字化农机农艺融合助力农业现代化的新路径。”张瑞宏表示。

(文中图片均由柳鑫摄)

图文推荐
热门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