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资讯

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在临港新片区带动航天产业化

添加时间:2019-10-15 15:12:12 来源:网络整理

   “我们针对 ‘十三五’布局了新的科学卫星, ‘十四五’也在筹划运作新的科学卫星,将来仍然会像悟空号、墨子号一样,在赶超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发挥作用。”10月12日,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院长龚建村在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建设推进会上表示。

   当天,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在临港新片区的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正式竣工启用。这个从鱼塘发展起来的基地中,3.6万平米的卫星总装厂房未来将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

  龚建村说,作为中国科学卫星的主力军、应用卫星的生力军,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要实现快速部署和发射,占领世界科技前沿先机。

  “我们也有义务、有责任在商业航天中尝试探索。”他表示,这是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在临港新片区的未来定位,自身完成国家任务,在商业大潮里摸爬滚打,通过航天主题带动新片区产业发展。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是中科院和上海市于2003年共建的科研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微小卫星及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和试验应用。2014年10月,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根据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工作部署,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2017年9月,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正式揭牌。目前,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注册在临港新片区,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注册在张江高科技园区,两个法人同时运行。

  赶超世界科技前沿:具备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研制能力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是中国科学卫星的主力军,是中国应用卫星的生力军。截至今年9月,工程中心已成功发射了以世界首颗暗物质探测卫星“悟空号”、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新一代北斗导航卫星为代表的47颗卫星,成功率100%。

  “以前我们卫星研发单位是10年左右研制一颗卫星,随着需求的增长和能力的提升,我们能做到5年研发一颗卫星,3年研发一颗卫星,后来一年研发一颗卫星。但需求的增长远远超出我们的产能。”龚建村说,去年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发射了15颗卫星,前年发射了9颗,这意味着卫星的研发数量是发射数量的1.5倍-2倍。

  这样的产能需求对工程中心在张江园区的科研场地和设施提出巨大挑战,也难以支撑“十三五”及后续科研创新发展的需求,为此在临港地区规划建设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临港卫星研制基地。

  基地总体规划占地240亩,总投资约22亿元,计划分四期建设。一期项目为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由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自筹经费建设,项目总投资9.9亿元,占地面积113亩,建筑面积9.5万平米。

  其中,卫星总装厂房3.6万平米,拥有7个卫星总装大厅,和完善的力、热、噪声、微波暗室等环境试验条件,能够同时承担30到50颗吨级卫星的研制,并具备同时承担100颗以上微纳卫星的研制能力。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北区将主要承担通信、导航、遥感等国家装备型号任务的组批生产制造。

  8月31日,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抓总研制的微重力技术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这颗被命名为“太极一号”的卫星是中国科学院科学(二期)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首发星,其成功发射和第一阶段在轨测试任务的顺利完成,迈出我国空间引力波探测的第一步。

  龚建村表示,“太极计划”将分三步走,最终要在2033年实现引力波探测。“太极一号是第一步,未来发射的太极二号将在技术上有所提升,太极三号达到真正探测引力波的阶段。我们是承担太极计划未来空间技术的总体单位。”

  “我们针对 ‘十三五’布局了新的科学卫星, ‘十四五’也在筹划运作新的科学卫星,将来仍然会像悟空号、墨子号一样,在赶超世界科技前沿方面发挥作用。”龚建村说,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要实现快速部署和发射,占领世界科技前沿先机。

  探索商业航天:开展航天产业孵化,带动文化旅游

  “我们也有义务、有责任在商业航天中尝试探索,所以我们在上级主管领导的指导下开展产业化规划,未来三期项目的建设规划为航天产业化。”龚建村表示,这是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在临港新片区的未来定位,自身完成国家任务,在商业大潮里摸爬滚打,通过航天主题带动新片区产业发展

  在总体规划占地240亩的基地中,三期项目计划命名为临港卫星研制基地东区,占地30亩,总投资约3亿元,主要建设航天产业孵化器、空间学术交流中心等。东区项目将依托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和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的技术力量,重点开展航天产业孵化,瞄准遥感数据开发及应用、卫星通信应用、导航定位应用,以及航天创意产业的发展。

#p#分页标题#e#

  龚建村介绍,未来将以航天为主题,以研发基地为龙头,提供对外服务,带动相关科普、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产业发展。例如,在一期项目中,3.6万平米的卫星总装厂房将设置同生产隔离的参观通道,供航天爱好者参观卫星生产流程,在实现高技术研发的同时,协助上海构建文化产业旅游。此外,将带动一大批企业进驻临港新片区,并探索产业成果转移转化,在这里孵化新的航天企业。

  “商业航天现在如火如荼,上百个商业航天公司成立,无论是做火箭的、做卫星的、做载荷的、做应用服务的。”龚建村说,探索商业航天,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要形成商业微小卫星年产量几百颗的研发能力。

  定位为卫星智能制造的二期项目“临港卫星研制基地南区”于今年9月底开工建设,计划2021年底竣工投产。占地面积37亩、建筑面积3万平米的南区项目计划建设一间卫星创新工厂,构建卫星全流程规划管理及云数据支撑平台、面向精益化智慧化卫星AIT平台等5大卫星研制专用和共用平台,支撑未来十年内600余颗商业微纳卫星的批量生产。

  “在发展过程中,有些事情靠需求牵引,有些事情靠技术推动。现在从航天来说,技术积累越来越成熟,如果需求能牵引,将完全能满足用户需要。”龚建村表示。

图文推荐
热门阅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