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GNSS > BDS > BDS

北斗三号关键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添加时间:2019-01-31 10:57:40 来源:上海北斗导航创新研究院

  
上海微小卫星工程中心研究员 任前义
 
  为什么说卫星导航系统是一个简单的数学系统,但又是非常复杂的工程系统?这主要是由用户的高精度要求所决定的。卫星导航以卫星作为基准点和信号源,为用户提供精确的位置和时间信息。用户通过测量多颗卫星之间的距离以获得自己的精确位置,因此需要卫星与卫星之间、卫星与地面之间维持精确的时间同步。卫星导航系统极其微小的时间和空间误差都会影响用户的定位精度。
 
  用户终端位置的测量误差主要包括三方面:与卫星相关的误差、与信号传播相关的误差,以及与接收机相关的误差。作为卫星的研制方,我们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卫星引入的轨道误差、星载原子钟误差,以及天线相位中心误差。天线相位中心误差可以精确标定,因此我们主要从卫星高精度导航时间生成、维持技术以轨道钟差两方面来论述。
 
  如何衡量原子钟的性能?或者衡量其是否适用于导航卫星?主要根据原子钟的准确性,也就是频率的准确度来进行判断,同时要求原子钟具有良好的频率和频率稳定性。北斗二代采用了铷原子钟,北斗三代采用了氢原子钟结合铷原子钟的方式,解决了氢原子钟和铷原子钟的频率跟随问题。
 
  对比原子钟的核心性能指标数据可以发现,北斗的氢原子钟与GPS、伽利略的原子钟是持平的,将来我们还将发展冷原子钟。冷原子钟作为空间原子钟的未来发展方向,无论从性能还是重量等方面考量,均适合用作导航星载原子钟。通过激光冷却技术将工作原子温度降到UK量级,从而提高原子钟的稳定度,整体性能提升了半个量级以上,准确度性能指标提高了一个量级以上。
 
  
 
  由于北斗系统无法获得在轨卫星全弧段观测数据,进行轨道钟差联合解算,导致导航电文更新时间长,电文精度低。因此,我们通过使用星间双向测量数据支持星地联合定轨,并提高定轨精度。
 
  对星间观测数据的测量主要通过稳定性指标衡量。稳定性要求小于0.1纳秒,以实现对定轨和钟差的计算,并使用重叠弧段进行定轨精度评估。URE的指标相对星地定轨模式降低了50%。针对用于时间同步的评估结果,在最极端的情况下,误差也可由4纳秒提升至1纳秒。将来的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发展高速星间链路、高低轨联合定轨与自主导航,以支持卫星进行集中式定轨。
 
  北斗卫星是关乎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目前针对北斗卫星的时间生成与维持、轨道钟差的确定与预报,主要通过搭载高精度的氢原子钟,提高卫星钟差的解算精度来进行。未来导航卫星将会搭载更高精度的原子钟,以实现更高的测量精度和更大带宽的的星间链路,并提供导航增强服务。
图文推荐
热门阅读
Top